侵犯知识产权刑事立案标准 (一)

侵犯知识产权刑事立案标准

最佳答案侵犯知识产权案件的刑事立案标准因具体罪行而异。

比如,以侵犯著作权为例,若违法所得达到或超过三万元,或者非法经营额达五万元,或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作品,复制品数量累计达到五百张(份),则应予以立案追究。

至于假冒注册商标罪,若非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达到五万元,或者假冒两种注册商标,非法经营额或违法所得达到三万元,也应立案追查。

总而言之,具体标准需依据各类知识产权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

商标侵权刑事案件立案标准 (二)

最佳答案一、商标侵权刑事案件立案标准

1、商标侵权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为:

(1)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的;

(2)假冒两种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的;

(3)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条

有本法第五十七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违法经营额五万元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五年内实施两次商标侵权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销售。

对侵犯商标专用权的赔偿数额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进行处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哪些

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有: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行为;

2、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行为;

3、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行为。

商标侵权案件移交公安标准是什么 (三)

最佳答案商标侵权案件移交公安标准主要就是: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假冒两种注册商标;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都会将这个商标侵权案件移交公安来进行处理。 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移送(单位与个人犯罪的移送标准一样):

(一)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的;

(二)假冒两种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同一种商品”的认定:名称相同的商品以及名称不同但指同一事物的商品,可以认定为“同一种商品”。“名称”是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在商标注册工作中对商品使用的名称,通常即《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中规定的商品名称。“名称不同但指同一事物的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主要原料、消费对象、销售渠道等方面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相关公众一般认为是同一种事物的商品。认定“同一种商品”,应当在权利人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和行为人实际生产销售的商品之间进行比较。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认定为“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1)改变注册商标的字体、字母大小写或者文字横竖排列,与注册商标之间仅有细微差别的;

2)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字母、数字等之间的间距,不影响体现注册商标显著特征的;

3)改变注册商标颜色的;

4)其他与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

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刑法》第214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移送(单位与个人犯罪的移送标准一样):

(一)销售金额在五万元的;

(二)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在十五万元的;

(三)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已销售金额与尚未销售的货值金额合计在十五万元的。

在处理这个商标侵权案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是否达到了这个刑事案件的标准,如果说这个时候达到了刑事案件的标准,就需要进行移交处理了,所以说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这个商标侵权的情况有所了解,然后针对情况来进行处理。

销售假冒商标5万元刑事责任 (四)

最佳答案销售假冒商标商品,若涉及的金额超过5万元,将可能构成刑事责任。具体的法律责任和刑事定性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处理。

一、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定义

销售假冒商标商品是指商家或个人销售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即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或者使用近似商标导致混淆的行为。

二、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的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其中,“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是指销售金额在五万元的。

三、刑事责任的认定与处罚

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刑事责任认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销售金额、销售方式、销售数量、销售对象等。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结合具体案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涉案人员进行量刑。

对于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处罚,除了刑事处罚外,还可能包括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等。民事赔偿主要是赔偿因侵权行为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行政处罚则可能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

综上所述:销售假冒商标商品若涉及金额超过5万元,将可能构成刑事责任。商家和个人在从事商业活动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避免销售假冒商标商品,以免承担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规定:

“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应当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侵犯商标权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槐律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