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造谣行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 ? 侵权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 ?
- 2、名誉权纠纷的法律依据
- 3、民法典名誉权侵权认定的标准是什么
- 4、法院对侵犯名誉权案件立案标准是什么
- 5、“名誉权侵权”还是“诽谤”,别再傻傻分不清楚
本文导航,以下是目录:
造谣行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 ? 侵权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 ? (一)
优质回答造谣行为情节严重时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侵权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一定是侵权行为。
关于造谣行为的法律责任: 需要承担:如果造谣行为情节严重,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则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报案方式:这种罪是告诉才处理的,即受害者需要自己去报案,公安机关不会主动来调查。但如果造谣行为危及到国家、公共利益,则情况会有所不同。
关于侵权行为与违法行为的关系: 侵权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并非所有侵权行为都会构成违法行为。在某些情况下,侵权行为可能只是民事纠纷,不涉及刑事责任。 违法行为一定是侵权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由于违法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权益,因此违法行为一定是侵权行为。这意味着,如果某个行为被认定为违法行为,那么它也必然侵犯了某个或某些合法权益,即构成侵权行为。
名誉权纠纷的法律依据 (二)
优质回答名誉权,民事主体的基本权利之一,《民法典》对此有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通过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权涉及个人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社会评价,是法律保护的重要个人权益。
同时,《民法典》也考虑到公共利益的重要性。对于为了公共利益进行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即使影响了他人的名誉,通常不承担民事责任。但需注意,若行为人存在捏造、歪曲事实,对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合理核实义务,或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的情况,则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在判断行为人是否尽到了合理核实义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内容来源的可信度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其次,对于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也是关键。内容的时限性、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核实能力和核实成本等因素,也都需在判断中予以考量。
民法典名誉权侵权认定的标准是什么 (三)
优质回答民法典名誉权侵权认定的标准如下:
1、必须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2、行为具有违法性;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有过错是构成侵犯名誉权的主观要件,包括故意和过失。
名誉权侵权纠纷的诉讼流程如下:
1、原告起诉;
2、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4、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5、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6、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7、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8、判决宣告。
综上所述,认定名誉权被侵犯的标准是:行为人以侮辱、诽谤的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给他人的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认定为名誉侵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依照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其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条
行为人造成他人民事权益损害,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法律规定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的,依照其规定。
法院对侵犯名誉权案件立案标准是什么 (四)
优质回答侵犯名誉权案件的立案标准是当事人确实有侵害他人的名誉,致使被侵权人的精神及社会评价等都遭受到了重创,只要原告能够向*提供这些证据,民事*一般都会立案的,不过,除非被侵权人承受不了各种社会负面评价自杀了,否则一般就是民事纠纷。
一、*对侵犯名誉权案件立案标准是什么
1、行为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并为第三人知悉。
侵权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行为。
2、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从法理上讲,对于公众人物提起的名誉侵权之诉,在主观过错方面的考察,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具有实际恶意为标准,没有实际恶意的行为,即使确实损害了公众人物的名誉,也不应认定为侵权。
3、在后果上,侵权人的行为对受害人的名誉造成了较严重的损害,使受害人感觉到一种不公正的社会压力或心理负担,精神上受到折磨,心理上遭受创伤。
二、侵害名誉权的责任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者口头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该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一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可以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与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三、民事诉讼开庭审理时间一般是什么时候
对于民事诉讼,根据*适用的审判程序不同,开庭审理时间有所不同:
1、*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需要在三个月内审理结案,一般在受理案件后一个月左右开庭审理。
2、*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需要在六个月内审理结案,一般在受理案件后二个月左右开庭审理,涉及公告送达的传票等情形有,需要等公开期限届满后,再开庭审理。
上诉所提供的侵犯名誉权案件的立案标准,意思就是*受理本案的标准,并不是说*机关的立案标准,因为侵犯名誉权没有构成刑事犯罪,当事人就算是到*机关报案了,像是这种侵犯名誉权的案件根本不属于*机关的管辖范围。
“名誉权侵权”还是“诽谤”,别再傻傻分不清楚 (五)
优质回答编辑:郭星星
娱乐圈的热闹与纷扰,随着吴亦凡的刑拘,众明星“劣迹”被爆出,如井柏然、林俊杰第一时间发布律师函,意图以名誉权侵权起诉维权。然而,在律师函泛滥的娱乐圈中,网友并不买账。善于总结的网友指出,"诽谤胜诉"才是"我没做,别瞎说",而"名誉权胜诉"仅代表"不管我做没做你都不能说"。随后,"何炅报警"的话题登上热搜,工作室微博甩出接报警回执单,紧接着,范冰冰、井柏然、包贝尔纷纷报警,声称要严惩网络上的"恶性造谣"。
在"吃瓜"的同时,爱追根究底的网友发起疑问:"名誉权和诽谤有什么区别?哪位律师可以解释一下?" 我作为学法律的人,在这时往往会感到"优越感",并充满"好为人师"的冲动。为了避免被心怀不轨的人误导,在"吃瓜"的同时保持理性,学习一些法律知识,弄清楚行为的目的和意义,能让我们更容易接近真相。
什么是名誉权?名誉作为名誉权保护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对其概念的理解至关重要。我国《民法典》规定,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该规定,名誉感只是一种个人内心的主观感受,不属于客观的社会评价,不应纳入名誉权的保护范围。
名誉权作为具体人格权的一种,依法应受到法律保护。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对公民名誉权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条规定,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负担。
名誉权不像姓名权、肖像权具有积极使用功能,仅具有被动防御的功能,因此,我国对名誉权的规定也是从被动防御的角度规定名誉权的定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如何认定侵犯名誉权?首先,加害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的行为。侮辱行为是指公然以暴力、谩骂等方式公开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诽谤行为是指以散布捏造或者夸大的事实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其次,侮辱诽谤指向特定人。侮辱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若单纯谩骂而没有指向特定的人或者特定的一类人,则不存在受害人,自然也不成立名誉权侵权。再次,侮辱诽谤的行为为第三人所知悉。网络具有公共空间属性,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很容易被第三人看到,在网络上谩骂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需要承担名誉权侵权的责任。最后,受害人的客观社会评价因加害行为而降低。社会评价主要是受害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外部综合评价,而不包括内部自身评价。
诽谤罪与名誉权侵权有什么区别?名誉权侵权包括诽谤,但不等于诽谤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首先,名誉权侵权属于民事纠纷,而诽谤罪属于刑事纠纷,且为自诉案件。所谓自诉案件,就是公安机关无权参与侦查,当被害人认为他人侵犯自己名誉触犯了侮辱罪或诽谤罪之后,只有搜集证据向法院起诉,否则法院不告不理。法律在这规定了一种例外情形,只有在侮辱、诽谤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才属于公诉,距离我们较近的诽谤罪自诉转公诉案件应为"取快递被造谣出轨案"。
在网络上以报警方式自证清白、回应网络舆论的艺人,根本证明不了什么。报警控诉他人诽谤,公安局一般不会受理。这时网友可能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著名主持人何炅的工作室不是在微博上贴出报案回执了吗?我们只要能够区分报警回执和立案通知书就不会产生疑问。只要报警,无论成立与否,报案人都会收到一个"接报案回执",而立案通知书只有经过公安机关审查之后符合刑事立案的条件才会立案。
当然,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若情节达不到刑事标准的诽谤,同样也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以接入调查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其次,名誉权侵权与诽谤罪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侵害程度大小的位阶关系。网友发表言论,"发律师函控告对方侵犯名誉权就是承认网传事实,控告诽谤才可以证明清白",其实说得并不准确。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包括诽谤,所以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通过对比法条可得知,位阶程度的差异关键在于"情节严重"。
总之,名誉权侵权与诽谤罪之间的区别在于性质和程度的不同。名誉权侵权属于民事纠纷,而诽谤罪属于刑事纠纷。名誉权侵权包括诽谤,但不等于诽谤罪。名誉只有更坏,没有最坏,"人渣"也享有名誉。在娱乐圈的背景下,明星的行为需要更谨慎,以免引发法律纠纷。同时,公众也应提高法律意识,正确区分名誉权侵权与诽谤罪,避免被误导。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槐律网希望“名誉权侵权”还是“诽谤”,别再傻傻分不清楚—民法典名誉权侵权认定的标准是什么,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