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污染环境罪的基本定义
- 二、立案标准的具体内容
- 三、立案标准的法律依据
- 四、总结
本文导航,以下是目录:
污染环境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一、污染环境罪的基本定义
污染环境罪概念
污染环境罪,是指自然人或单位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此罪名源自《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旨在规制与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的不法行为。
二、立案标准的具体内容
在特定区域排放有害物质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等环境敏感区域排放、倾倒或处置有害物质的,即构成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达到立案标准。这些行为严重威胁了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安全。
非法排放危险废物数量标准
非法排放、倾倒或处置危险废物达到三吨的,也将被立案追诉。这一量化标准确保了执法部门在处理此类案件时有明确的依据。
土地功能丧失或林木死亡
若行为导致基本农田、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五亩,其他农用地十亩,或其他土地二十亩基本功能丧失或遭受永久性破坏;或致使森林、林木死亡达到一定数量(如五十立方米,或幼树死亡二千五百株),同样符合立案标准。
其他严重后果
造成公私财产损失三十万元,或导致传染病发生、流行,或造成人员中毒等严重后果,也属于污染环境罪的立案范畴。这些标准综合考虑了环境损害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三、立案标准的法律依据
相关司法解释
立案标准的具体依据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详细列举了不同情形的量化标准,为执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指导。
刑法条文
《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明确规定,违反国家规定,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为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提供了法律依据。
四、总结
污染环境罪的立案标准是保护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了环境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制裁。通过明确具体的量化标准,立案标准既为执法部门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也为公众和企业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法律底线。在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严格遵守这些立案标准,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槐律网希望污染环境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