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光华简介

阮光华简介

### 阮光华简介阮光华,一个在多个领域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他是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兼任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坚定的党性著称;同时,在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位名为阮光华的烈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外,在水电工程界,阮光华这个名字同样响亮,他是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混凝土骨料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以下是对这位现代领导者阮光华的详细介绍。

职业生涯的辉煌篇章

基层历练,稳步晋升

阮光华,1974年9月出生于陕西富县,自1996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坚守初心,扎根基层

阮兆辉人物简介 (一)

阮兆辉

阮兆辉(英文名Franco),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广东佛山,著名香港粤剧演员。

中文名:阮兆辉

外文名:Franco

国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佛山

职业:粤剧演员

代表作品:《孙悟空》;李香君1990

人物生平

阮兆辉(英文名Franco),男,祖籍广东新会,出生于广东佛山,著名香港粤剧文武生演员。

三、四岁时跟随父兄到香港定居,七岁开始从事演艺工作入行拍电影,很快走红电影界,曾与李丽华、葛兰、林翠、李湄、王引、王元龙等合演国语片。

阮兆辉在做童星演电影时演过不少粤剧,是香港粤剧总会——八和会馆当门弟子,在粤剧界有「神童」、「万能泰斗」等美誉。他的启蒙老师是丁香耀,曾拜麦炳荣、刘兆荣、黄滔、林兆鎏为师,精研广东说唱之南音,更随袁小田师傅练北派武功。阮兆辉曾参与“大龙凤”、“新马”、“碧云天”、“春晖”、“好兆年”、“燕笙辉”、“鸣芝声剧团”、“庆凤鸣”、“双喜”、“凤笙辉”、“颂新声”及“雏凤鸣”等剧团。

1967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之际,阮兆辉大病了一场,差点不能继续他的演戏事业。1971年成立香港实验粤剧团,推动香港粤剧的发展。1991年获得艺术家年奖之歌唱家年奖。1992年,他又获颁授勋衔,更于同年应邀远赴伦敦,作英女皇御前演出。他也曾多次到美加、欧洲、澳洲、东南亚、南美洲、台湾等各地表演粤剧,把粤剧带到世界各地,让世界领略粤剧艺术之美。

1993年,他练功时不慎颈部软骨移位,下半身失去知觉,动弹不得。万幸的是两次得病最后都治愈了,作为粤剧舞台的“万能泰斗”,阮兆辉在频于演出的同时,更致力于推广发扬传统戏曲。“粤剧之家”就是在他1993年大病的背景下创建的,参与制作了不少鲜为商业粤剧团采演的大型名剧,有《赵氏孤儿》、《玉皇登殿》和《醉斩二王》等。他排演的剧目,也大多是传统老戏,或是半新不旧的戏。阮兆辉不独对自己行当的生戏具有相当大的造诣,丑生、须生,甚至花脸戏角色,演来也得心应手。在1998年12月,他与裴艳玲合作的“南戏北戏展光华”更展露出演京剧的才华。

2003年五月获颁「艺术成就奖」。阮兆辉是少数可以跨行当演出的艺人。曾演出《大闹青竹寺》、《十奏严嵩》、《大送子》、《情锁奈何天》、《宦海奇情》、《山东响马》、《荷池影美》、《汉家天下》等等。曾经出任西九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与前妻尹飞燕的儿子阮德锵,现时是无线电视的艺员之一。阮兆辉现任妻子是前模特儿邓拱璧,组成朝晖剧团推广粤剧新秀,阮兆辉出任艺术顾问。阮兆辉的哥哥阮兆开曾是粤语片童星。

七岁开始演戏,十岁有了“戏瘾”,并从此一发不可收。集“电影童星”、“粤剧神童”、“万能泰斗”、“粤剧名伶”等美誉于一身,唱了半个多世纪的粤剧,已年过六旬、自认“保守派”的阮兆辉仍苦守粤剧传统,他一直在说:“我要活到老,唱到老。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戏台上,因为粤剧是我一生的事业”

七岁入行

1953年,年仅七岁的阮兆辉已入行拍电影,很快便以童星的姿态走红电影界。阮兆辉堪称是50年代港片最著名的童星之一,和李小龙同辈,拍片可能更多。从1953年到1970年,阮兆辉演过85部电影之多,给影迷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有《养子当知父母恩》、《父与子》、《父母心》、《哪吒》、《孙悟空》等。此外,他参演的多部国语片,亦获好评。

阮兆辉在做童星演电影时也出演粤剧,是香港粤剧总会——八和会馆当门弟子。舞台演出,是阮兆辉演艺生涯的重要环节。他的启蒙老师是粤剧名宿丁香耀,后拜名伶麦炳荣为师,并从刘兆荣、黄涛、林兆鎏三位师傅习唱,后随袁小田师父习武。小小年纪的阮兆辉,当时已在粤剧舞台初露锋芒,被誉为“粤剧神童”。

提到当初走上演艺之路的缘由,阮兆辉坦诚地说,是出于生计需要。阮兆辉祖籍广东新会,生于广东佛山,三、四岁时跟随父兄到香港定居。初到香港的那些年头,阮家经济困窘,七岁的阮兆辉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开始演戏。至于演粤剧,阮先生笑说最开始是小孩子觉得好玩,却没想到后来竟真正喜欢上了粤剧,并由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粤剧生涯。

选择粤剧

十来岁时,在电影界和粤剧界都已小有名声的阮兆辉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拍电影还是演粤剧?在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前,阮兆辉选择的不是最朝阳的电影,而是自己最喜欢的粤剧。

阮兆辉认真地说,自己喜欢粤剧,是因为喜欢舞台表演这种能与观众真实地面对面交流的表演形式,“在台上,我可以看到台下真实的观众,观众也可看到台上真实的我,我们之间可以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喜欢并享受着这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是我在拍电影时体会不到的。”

选择了粤剧,就意味着将一路与苦相伴。小时候,当同伴们每天在户外自由嬉戏时,阮兆辉却要穿梭戏棚练功习武,抬腿、下腰、翻跟斗、练习唱腔“那时候真的很苦,一直在风风雨雨,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虽然看不到前方的路,但我那时就想着要一直往前走,要勇往直前”

在粤剧生涯中,阮兆辉经历了人生重要的几道坎。1967年,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之时,阮兆辉大病了一场,差点不能继续演戏。1993年,他练功时颈部软骨移位,半身失去知觉,动弹不得。万幸两次得病最后都治愈了,且都在病后有所反省、收获。阮兆辉说:“每次的大伤都是对我身体的全面打击,但每次却又都是对我思想的一次提升。”“粤剧之家”就是在他1993年大病的背景下创建的。

几十年来,阮兆辉仍然会在电影中亮相,间或也会出现在电视上,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粤剧舞台,粤剧已经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万能泰斗

熟悉粤剧的观众,都知道阮兆辉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万能泰斗,正所谓“须挂红黑白,边式武小丑”,除了旦角他不太喜欢外,可以说各种角色他都游刃有余。有评价说,阮兆辉是时下唯一既任文武生及二帮小生,但依然叫好叫座的老倌。阮兆辉不独对自己行当的生戏具有相当造诣,丑生、须生,甚至花脸戏,演来也得心应手。在1998年12月,他与“国宝”裴艳玲合作的“南戏北戏展光华”更展露出演京剧的才华。

阮兆辉的艺术造诣,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作为纵横香港粤剧坛五十余年的粤剧名伶,阮兆辉被推举为业界代表。他出任新一届香港八和会馆副主席,一直奔走于香港教育署和各大学之间争取项目合作,希望把戏曲知识推广到学界,把粤剧发扬光大。

创新尝试

作为粤剧舞台的“万能泰斗”,阮兆辉在频于演出之余,更致力于推广传统戏曲。他在1993年创立的“粤剧之家”,制作了不少鲜为商业粤剧团采演的大型名剧,计有《赵氏孤儿》、《玉皇登殿》和《醉斩二王》等。他排演的剧目,也多是传统老戏,或半新不旧的戏。他自认是粤剧界的“保守派”。

“如果我不保守,就没有人保守了。”阮兆辉感慨,“现在太多的人去做新的东西,反而把最根本的丢掉了,把粤剧演得不伦不类。”“我也不反对吸收西方元素,尝试创新,我赞成百花齐放,如果吸收好的东西,变成更好的东西,那当然好我搞我的老戏,你演你的新戏。创新、尝试什么都可以,但不是取代。这是最重要的。”

年轻时,阮兆辉其实也一直在尝试创新。他在1971年创办了“香港实验剧团”,尝试粤剧的各种创新形式。“但是这么多年来兜了一个大圈,到最后还是返回起点,因为突然发觉其实最好的还是最初的那些传统的东西。”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保守老旧,我现在要坚持做我自己认为最好的我认为目前最好、最重要的是留下一条平坦的路给后辈。”已经年过六旬的阮兆辉有着孩子气的坚持。但从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一个老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坚守以及那份强烈的责任感。

“不怕没有观众,只怕我们演不出好的戏给观众看。”

当记者问到当前粤剧会不会因为语言自身的局限性及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观众的老化和减少,阮兆辉显得不以为然,“我们不怕没有观众,只怕我们演不出好的戏给观众看。”阮兆辉认为粤剧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看粤剧,但等他们年老时还可能来看,但我们没有接班人,拿什么戏去吸引人再看下去呢?”

粤剧人才的青黄不接一直都是阮兆辉最担心的问题。年逾六旬的阮兆辉虽身上多处留伤,但依然坚持在台上演戏。关于教粤剧,阮兆辉有他的独到看法。他认为,教粤剧是不能光靠在戏棚里手把手教的,粤剧需要口传身授,讲求体会、感受,需要找到舞台上的感觉,所以他想一直在舞台上演戏,把他五十多年积累的技艺通过舞台传给后人。

粤剧培训学校

当问及对粤剧发展有什么建议时,阮兆辉脱口而出:“最想要一所粤剧学校”。他认为要长远解决粤剧人才短缺的问题,光靠他们这些粤剧爱好者在会馆里“带徒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培训机制,需要一所培训学校永续培养人才。

在香港还没有专门培养粤剧人才的学校,这与香港地区地价奇贵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香港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阮兆辉说道,“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是不太懂得珍惜的。”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通过自己努力或向社会呼吁,建立起一所正规的粤剧人才培养学校,让想学粤剧的孩子都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里练习。

这位脚踏梨园半个多世纪的粤剧老人,如此年纪却还依然心系粤剧发展。但摆在他面前的仍是一条看不到前方的路,而他依然还会“勇往直前”。

2018至19年度,阮兆辉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主讲通识课程「中国戏曲欣赏」。

个人作品

电影

李香君1990(1990)

雪花神剑-第一集(1964)阮兆辉雪花神剑-第二集(1964)

雪花神剑-大结局(1964)

孙悟空七打九尾狐(1964)孙悟空

雪花神剑-第三集(1964)

万恶淫为首(1963)陈子良

八仙闹东海(1963)大太子

三剑斗天魔(1962)云中燕

断桥产子(1962)许仕林

血洗爱河桥(1962)宇文定儿

打死不离亲兄弟(1962)

春满帝皇家(1962)太监

纽约唐人街碎尸案(1961)伶人阮兆辉

金銮教子认生娘(1961)

节妇审贪官(1960)麦少明

银龙太子斗八仙(1960)三太子

哪咤蛇山救母(1960)哪吒

双孝子月宫救母(1960)小羊

天雷劈棺生鬼仔(1960)

春潮(1960)阿米

骨肉情深姊妹花(1960)白秋河

猩猩王大闹天宫(1959)哪吒

白娘娘借尸还魂(1959)哪吒

双孝子劈棺救母(1959)张宝官

红孩儿水晶宫救母(1959)红孩儿

逃亡48小时(1959)黄小东

白兔会(1959)咬脐郎

铁扇公主神火破天门(1959)红孩儿

石头太子篡位(1959)石头太子

毒玫瑰(1958)张小万童年

望乡(1958)万寿

万世流芳张玉乔(1958)陈上图

荣华梦(1958)

哪吒大闹天宫(1957)哪吒

红叶仙缘(1957)

哪咤闹东海(1957)哪咤

哪吒闹东海(1957)哪吒

爱与罪(1957)

香罗冢(1957)喜郎

出谷黄莺(1956)上官家宝

青山翠谷(1956)自强幼年

家和万事兴(1956)少云-幼年

黄飞鸿独臂斗五龙(1956)胡细牛

西厢记(1956)欢郎

黄飞鸿大闹花灯(1956)黄志辉

慈母颂(1956)常念祖幼年

家教(1955)幼时胡本行

真金不怕红炉火(1955)马玉辉

后窗(1955)

父母心(1955)志威

陈世美不认妻(1955)

六月飞霜(1955)

菱花梦(1955)

檐前滴水(1955)胡振球幼年

儿女债(1955)阿牛

歌唱郎归晚(1955)马扶风

孤儿行(1955)吴中用-幼年

黄飞鸿威震四牌楼(1955)阿牛

秋(1954)高觉群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954)冯继业幼年

自梳女(1954)金少爷

母爱(1954)杨明幼年

母亲(1954)少强幼年

父与子(1954)虾仔

历尽艰辛一妇人(1954)永春子赵金生

飘零女(1954)屈志强幼年

人隔万重山(1954)幸儿

初为人母(1954)浩声幼年

空谷兰(1954)赵小明

凤阁重开姊妹花(1954)锦儿

鬼媒(1954)刚仔

十载寻夫记(1954)黄小华

离婚泪(1954)林大聪

春(1953)高觉群

养子当知父母恩(1953)丁虾仔

电影

哪吒闹东海(1957)演唱

哪吒大闹天宫(1957)演唱

十载寻夫记(1954)演唱

哪咤闹东海(1957)演唱

西湖简介及传说 (二)

杭州西湖是世界文化遗产,江南三大名湖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在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名胜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位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浙江省杭州市,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西湖凭借着上千年的历史积淀所蕴育出的特有江南风韵和大量杰出的文化景观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这同时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中国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出现于人民币壹圆纸币背面的三潭印月景观,体现着西湖在中国悠久文化中重要的地位。

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写下不少著名诗篇。宋代大文豪苏轼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绝唱,许仙与白娘子的传奇故事更使西湖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

西湖十景

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西湖十景各擅其胜,组合在一起又能代表古代西湖胜景精华。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画。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吴自牧《梦粱录》均有记载。南宋时期诗词提及西湖十景者甚多。十景的共同之点为景点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在湖中。最初的十景景目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宋亡后,西湖十景随着杭州的衰落也一度不为人知。清康熙帝南巡至杭,为西湖十景题字,同时将“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雷峰落照”(或称“雷峰夕照”)改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改为“南屏晓钟”。但是“西照”与“晓钟”两个名称却未被人们接受,后人仍沿用南宋旧名至今。康熙帝为十景题字后,当地官吏将御笔所书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护,至此,西湖十景石碑成为景点标志。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广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众多描绘吟咏十景之绘画、 新西湖全景

诗词,十景被公认为西湖山水的代表。

十景名称华美整齐之余,亦充分运用了对偶(严格上并非对仗,对仗还须论格律、平仄)。例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南屏晚钟”、“雷峰夕照”,其中两景任意搭配也可成对。“花港观鱼”、“柳浪闻莺”,或是“三潭印月”、“双峰插云”,这些本身也是对偶句或词组,非常工整。[4]

1985年经过杭州市民及各地群众积极参与评选,并由专家评选委员会反复斟酌后确定为云栖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龙井问茶、九溪烟树、吴山天风、阮墩环碧、黄龙吐翠、玉皇飞云、宝石流霞。新十景的特点在于其地理范围大于旧十景,其中大多数位于西湖周边群山之中。

与传统的西湖十景一样,新十景名称也见对偶。譬如,“九溪烟树”对以“满陇桂雨”或“吴山天风”(其中“九”与“满”均为数词,较工);“玉皇飞云”与“宝石流霞”、“龙井问茶”与“虎跑梦泉”、“黄龙吐翠”与“阮墩环碧”等组合亦见工整。

2007年10月20日西博会开幕式晚会上,宣布了三评西湖十景的结果 雷峰塔

,它们是:灵隐禅踪、六和听涛、岳墓栖霞、湖滨晴雨、钱祠表忠、万松书院、杨堤景行、三台云水、梅坞春早、北街梦寻

.

山林景点

云栖坞、烟霞岭、五云山、翁家山、水乐洞、吴山城隍阁、凤凰山、狮子峰、月轮山、南高峰、理安山、郎当岭、鼓楼、北高峰吉祥宫、法喜寺、风篁岭、飞来峰造像、南屏山、法镜寺。其他景点还有长桥旧月、花圃烂漫、金沙风情、九里云松、太子野趣、植物王国、中山遗址。

刘康毅《西湖传说》

金凤玉龙聚仙浆, 明珠凡落碧水徉。 三罈镇服黑鱼怪, 六和托出红太阳。

双虎跑穴涌清泉, 一峰飞峙护佛堂。 尽说九天美如画, 怎比人间有钱塘。

孤山

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k㎡,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多,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寡人孤”,与“断桥不断”“情谊断”、“长桥不长”“情意长”并称西湖三怪。

孤山上主要的景观包括中山公园、浙江省博物馆、文澜阁、西泠印社、放鹤亭、秋瑾墓、俞楼、慕才亭(苏小小墓)等。 “复旦光华”牌坊

中山公园原为清代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代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品10余万件,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文澜阁在浙江省博物馆内西北角,清乾隆年间,为存放《四库全书》,仿北京故宫文渊阁格式改建。西泠印社于1904年创办于孤山西南麓,因地近西泠桥而命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书画艺术团体。岛内还有杭城老字号饭店“楼外楼”,以在西湖活养的草鱼烹制“西湖醋鱼”闻名。

二堤

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在“平湖秋月”与孤山相接,长约1公

西湖美景(11张)里。在唐即称白沙堤、沙堤,其后在宋、明又称孤山路、十锦塘。古时白堤以白沙铺地,后改为柏油路面,两侧广种碧桃翠柳,是欣赏西湖全景和周边诸山的最佳观赏点。

断桥(详见“断桥残雪”)位于白堤东首,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锦带桥位于断桥西,又称涵碧桥。清雍正《西湖志》卷八:“锦带桥旧架木为梁,圣祖仁皇帝(指康熙帝)临幸孤山,御舟由此转入里湖。”民国三年(1914年)重修。1921年,与断桥同时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券。现桥长8.1米,宽8.6米,单孔净跨5.9米石拱桥。

苏堤旧称苏公堤,南起南屏山麓南山路,北至岳王庙东,横贯湖中,堤长2797米,宽30~40米。苏堤上共有六座石拱桥,从南往北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据 杭州西湖美景雷峰夕照

考证,疑为“束浦”之讹)、跨虹。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三:“元祐中,东坡既奏开浚湖水,因以所积葑草筑为长堤,起南讫北,横跨湖面,绵亘数里,夹道杂植花柳,中为六桥,行者便之……后十年郡守吕惠卿奏毁之。咸淳五年,朝廷给钱命守臣说友增筑。……高二丈,袤七百五十丈,广皆六十尺,堤旧有亭九,亦治新之,仍补植花木数百本。”清《湖山便览》卷三:“国朝雍正二年与白沙堤同时修筑,五年同植花木。”《西湖新志》卷四:“今乃满植桑株所谓苏堤杨柳,斫伐都尽。”1950年加高加宽堤身,修筑沿湖游步道,设置座椅。

三岛

三潭印月景区在外西湖西南部水域,包括小瀛洲及其南侧三座葫芦状石塔,以赏月和水上园林著称。全岛面积约7公顷,水面占60%。

小瀛洲

小瀛洲前身为水心保宁寺,也称湖心寺,北宋时为湖上赏月佳处,其园林建筑和景物布局,在18世纪初已基本形成。清《湖山便览》卷三:“万历三十五年,钱塘令聂心汤请于水利道王道显,绕滩筑埂,成湖中之湖,以 三潭印月

为放生之所。三十九年,令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从空中俯瞰,全岛如一个特大的田字,构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奇景。小瀛洲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上园林特色,主要景点包括浙江先贤祠、九曲桥、九狮石、开网亭、亭亭亭、竹径通幽和我心相印亭。

湖面三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浚湖期间,但据清初文献记载,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间所建。三石塔顶为葫芦状,塔身呈球状,高出水面2米,中空,环塔身均匀分布5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三塔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62米。

湖心亭

西湖logo(4张)湖心亭在外西湖中心。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湖山便览》卷三:明“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后,喜清阁旧址先后改建为财神殿和观音大士殿。1980年在岛上刻置“虫(异体字,为繁体字“风”的中间部分)二”太湖石碑一块,意指“风月无边”。

阮公墩

阮公墩在外西湖中,位于湖心亭西。清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时以所挖葑泥堆叠成岛,俗称“阮滩”。岛南北长34米,东西宽33米,面积0.57公顷,长期以来岛上无建筑,杂树荒草丛生,成为候鸟栖息地。1952~1958年间疏浚西湖时,岛四周加添乱石护岸,面积稍有拓宽。1977年,岛四周驳墈,再次扩大面积并加填客土。1981年,又在岛上添土1000余吨,建“环碧小筑”。岛上有忆芸亭(阮元号“芸台”)、云水居等建筑。1982年,岛上开辟西湖第一处垂钓区,游人可登岛品茗、垂钓。1984年起,岛上举办“环碧庄”仿古旅游,在西湖夜游活动中颇受欢迎。

断桥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断桥欣赏西湖雪景,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虎跑泉

杭州西湖美景(20张)虎跑泉是一处以“泉”为主题的观泉、听泉、品泉、试泉的泉源景观,又是以性空、济公、弘一法师传奇故事为特色的人文景观,坐落位于西湖之南的大慈山定慧禅寺内。民间传说唐代性空大师游历此山,这里风景优美,只是无水源,决定去别处,忽然有神人告诉他即将有二只老虎会来挖泉,翌日,果然有二虎跑山出泉,甘冽醇厚,纯净无菌,从此“龙井茶叶虎跑泉”被称为“西湖双绝”。宋苏东坡赞虎跑泉诗中,留有“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尊自在尝”的佳句。虎跑经全面改造,恢复了济公塔院、罗汉堂,并塑造栩栩如生的“梦虎”和济公传说浮雕。

阮惠家族 (三)

阮惠家族的传承源远流长,据学者郭振铎和张笑梅的研究,四世祖胡丕康被认为是阮惠的远祖。这段历史中,他不幸被捕,被旧阮君主阮福濒安置在西山邑,这段经历成为了家族历史的一部分。

胡丕康与阮氏结为连理,共同孕育了阮惠家族的重要成员。他们的儿子胡丕福,是家族中至关重要的父亲角色,他的血脉延续到下一代。

在家族中,皇后黎玉忻的地位显著,她出身于黎显宗的女儿,成为了北宫皇后,为阮惠家族带来了尊贵的皇室血统。她的存在,无疑提升了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阮惠家族的兄弟们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早逝的阮光华,还有阮岳和阮侣,他们共同维护着家族的荣誉和传统。其中,阮岳和阮侣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说到子嗣,胡丕福与阮氏的后代繁多且杰出,包括景盛帝阮光缵、阮光垂以及阮光绍,他们的名字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成就和事迹成为了阮惠家族历史的重要篇章。 扩展资料

阮惠(越南语:Nguyễn Huệ,本姓胡,1753年-1792年),即越南光中帝。又作阮文惠,对清朝自称阮光平,是越南历史上一位著名军事人物,亦是西山朝第二代皇帝(年号光中),以军事才能著称于世。

智龕品钱录作者简介 (四)

郭若愚,这位杰出的学者出生于1924年,籍贯在上海。他拥有光华大学的中国文学学士学位,曾在学术道路上经历了一段丰富的学习历程。他的启蒙老师包括邓散木、阮性山以及著名的郭沫若先生,他们在金石、书法、绘画、篆刻以及古文字和考古学领域给予了他深厚的指导。

在学术生涯中,郭若愚曾在上海市文物保管会任职,这段经历无疑对他的研究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著作涵盖了《殷契拾掇》、《殷契文字缀合》等对商朝文字的研究,以及《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这样具有历史价值的作品。他对战国楚简文字的编纂,《红楼梦风物考》对文学与文化的探索,以及《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对艺术与民俗的结合,都展现了他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学术视角。

此外,他还撰写了《落英缤纷·师友忆念录》,回忆与师友间的点滴,以及《篆刻史话》,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郭若愚的每部著作都凝聚了他的智慧与热情,为学术界贡献了宝贵的遗产。

生活中的难题,我们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看完本文,相信你对 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它应该怎么处理。如果你还想了解阮光春在韩国被抓的其他信息,可以点击槐律网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