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单位行贿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其处理方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当单位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且情节严重时,法律将对其进行严厉的制裁。这种制裁不仅包括对单位的罚金处罚,还涉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处罚,如判处有期徒刑、拘役以及罚金等。此外,行贿行为若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等情节严重情形,还将在法定幅度内从重处罚。
- 1、向单位行贿罪怎么处理?
- 2、对单位行贿罪如何认定
- 3、单位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主要有哪些
- 4、个人行贿和单位行贿界限区分
本文分为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向单位行贿罪怎么处理? (一)

答由于向单位行贿罪被拘留,会被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没收单位的非法所得,追究单位直接责任人或直接管理者的刑事责任。单位行贿罪的犯罪主体是单位,既可以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可以是机关,团体。
一、向单位行贿罪怎么处理
向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单位,所谓“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与单位受贿罪不同,并不仅仅局限于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还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有限公司、外资公司、私营公司等等。单位行贿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单位行贿罪(《刑法》第393条),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单位,所谓“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与单位受贿罪不同,并不仅仅局限于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还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有限公司、外资公司、私营公司等等。单位行贿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单位行贿是由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者由其负责人决定以单位名义实施,获取的不正当利益也归单位所有。如果在单位行贿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单位行贿所取得的非法利益中饱私囊,归个人所有的,根据本条规定,应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规定的个人行贿罪处罚,即犯行贿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5年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l0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二、怎么认定单位行贿罪的犯罪主体
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在经济往来中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单位,一般来说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及依法成立、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性质的企事业单位。
然而,随着我国法制经济的发展,司法实践中出现了的一些新的经济主体,他们的行贿行为如何定性,究竟是按单位犯罪还是个人犯罪,需要我们给其一个清晰的界定。在认定单位行贿犯罪时,重点是确定犯罪主体是否具备单位主体身份、体现单位意志、为了单位利益,如是则构成单位行贿罪,反之则构成行贿罪。
单位行贿罪的处罚原则是两罚制,既要处罚单位,也要处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认定单位行贿罪时,主要是确定犯罪的主体是否具备单位的主体资格,是否可以体现单位的意志,是否为单位牟取利益。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违反相关的法律规定,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
对单位行贿罪如何认定 (二)
答对单位行贿罪的认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行为目的:
对单位行贿:目的在于谋取不正当非法利益,本质上为钱权交易。正常馈赠:出于加深感情、表达敬意等目的,性质与对单位行贿不同。
行为手段:
对单位行贿:多采用隐蔽手段,贿赂物数额通常较大。单位馈赠:财物数额相对较小,且手段公开、正常。
犯罪主体与对象:
对单位行贿罪:个人与单位皆可成为犯罪主体,行贿对象为国家机关、国有公司等。单位行贿罪:犯罪主体仅限于单位,行贿对象主要为国家工作人员,也包括向非国有单位行贿。
谋取利益的正当性:
若行为人是为了获取正当合法利益,且并未采取送钱送物的手段,不构成对单位行贿罪。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即使被迫给予财物,仍应以对单位行贿罪定罪。
综上所述,对单位行贿罪的认定需综合考虑行为目的、手段、对象以及谋取利益的正当性,确保法律公正、合理地评判相关行为。
单位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主要有哪些 (三)
答单位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客体要件:
单位行贿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和职能活动及声誉。
客观要件:
表现为单位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上述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行为。
主体要件:
单位行贿罪的主体是单位,这里的单位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不仅限于国有性质,还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外合作企业、有限公司、外资公司、私营公司等。
主观要件:
单位行贿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即单位明知自己的行为是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以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故意实施这种行为。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九十三条对单位行贿罪进行了明确规定。
个人行贿和单位行贿界限区分 (四)
答1、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谋取个人不正当利益,后者是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2、利益归属不同。前者是归个人所有,后者是归单位所有。3、实施主体不同。前者是自然人,后者是单位。4、给付财物时名义和成都不同。前者是由个人决定以个人名义实施,后者是单位集体研究决定,以单位名义实施。
一、个人行贿和单位行贿界限区分
单位负责人既可能代表单位行贿,也可能为实现个人目的而以单位名义行贿。界定要点:
(1)目的不同。自然人行贿是为了谋取个人不正当利益,单位行贿则是为单位谋取不正当利益。
(2)利益归属不同。因行贿取得的违纪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是自然人行贿;归单位所有的,是单位行贿。
(3)实施的主体不同。单位行贿的主体是单位,而自然人行贿的主体是自然人。虽然单位行贿也是通过具体自然人实施的,但这是在单位意志的支配下实施的。
(4)给付财物时名义及程序不同。单位行贿一般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以单位的名义实施,而自然人行贿则是由个人决定,以个人的名义实施。
二、最新行贿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个人行贿罪的立案标准为三万元。
根据《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三万元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不满三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三人行贿的;
(二)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三)通过行贿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
(四)向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实施非法活动的;
(五)向司法工作人员行贿,影响司法公正的;
(六)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不满一百万元的。
对于个人行贿与单位行贿,在分别达到了规定的立案标准之后,往往是分别以行贿罪与单位行贿罪来论处。这与一些集自然人犯罪和单位犯罪为一体的情况不同,将自然人行贿与单位行贿分开为两个不同的罪名,分别给予犯罪主体不同的处罚。因而,我们尤其要注意,在单位行贿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不能认定为行贿罪,而应该是单位行贿罪。
相信关于什么是单位行贿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槐律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