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毒胶囊事件处理结果
- 事件处理经过
- 处理结果
- 注意事项
本文提供了以下多个解答,欢迎阅读:
2012年毒胶囊事件处理结果

2012年毒胶囊事件处理结果
2012年,中国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毒胶囊”事件。这起事件涉及多家企业,他们用皮革下脚料熬制工业明胶,并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供患者使用。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使用了含铬的鞣制剂,因此制成的胶囊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该事件经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政府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对涉案企业和个人进行了严厉查处。
事件处理经过
事件曝光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立即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涉事的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同时,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配合药监部门,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并立即暂停购入和使用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
公安部也高度重视此事,第一时间部署河北、浙江、江西、山东等地公安机关介入侦查。经过侦查,公安机关依法逮捕了多名犯罪嫌疑人,并查封了多家工业明胶和胶囊生产厂家。现场查扣的涉案工业明胶数量巨大,达到了230余吨。
在江西省崇仁县,恒泰胶囊厂是此次事件中的一个重要涉案企业。经查,该厂在2011年12月28日至2012年3月底期间,共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合计4775.41公斤。这些胶囊因没有药品销售批准文号而不能正常销售,于是厂方采取了换包装、以他人名义外销的手段。然而,这些毒胶囊最终还是被药监部门发现并扣押。
2012年4月16日,崇仁县药监局对恒泰胶囊厂进行了执法检查,发现了该厂生产的空心胶囊数量与原料购进量存在重大出入。随后,该厂被查封,库存的空心胶囊被扣押。在查封当天,厂方为销毁证据,还指使工人焚烧了印有他人厂名的外包装箱,并将部分工业明胶运至别处隐藏。
经过权威机构的多次抽样检测,恒泰胶囊厂生产的空心胶囊铬含量严重超标,最低为百万分之二十六,最高达百万分之二百八十九,远超《中国药典》规定的百万分之二的标准。因此,该厂生产、销售的空心胶囊被认定为有毒、有害食品。
处理结果
2012年11月,江西省崇仁县人民法院对恒泰胶囊厂“毒胶囊”案进行了一审宣判。恒泰胶囊厂管理人员潘宽灿等五人因掺入有毒、有害的工业明胶等非食品原料生产、销售药用空心胶囊,被判处有期徒刑。其中,潘宽灿等人因认罪态度较好,且生产、销售的空心胶囊已被销毁和未被使用,未造成损害后果,被酌情从轻处罚。
注意事项
“毒胶囊”事件再次敲响了药品安全的警钟。作为消费者,我们在购买和使用药品时,应更加关注药品的质量和来源。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对涉及药品生产、销售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确保药品的安全有效。此外,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应依法予以严惩,以儆效尤。
明白了2012年毒胶囊事件经过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槐律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