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食品安全的多元因素分析

影响食品安全的多元因素分析

一、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工业排放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大量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即被排放到环境中,导致土壤、水源和空气污染。这些污染物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可通过食物链积累,最终进入人体,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农药残留

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尤其是高毒农药,不仅直接污染农作物,还可能通过土壤和水体影响其他食品原料,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会增加人体健康风险。

二、生产加工环节的风险

原料质量控制不严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若原料采购时未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可能导致携带病菌、农药残留超标或添加了非法添加剂的原料进入生产流程,影响最终产品的安全性。

加工环境与卫生

加工场所的清洁度、设备卫生状况以及员工个人卫生习惯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水平。不良的卫生条件易导致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滋生,引发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件。

三、食品添加剂的不当使用

超范围使用

一些生产商为追求食品的色泽、口感或延长保质期,违规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

过量添加

即使是合法添加剂,过量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负面影响,如防腐剂、甜味剂等,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影响人体代谢和内分泌系统。

四、包装材料与储存运输

包装材料安全性

食品包装材料如塑料、纸张等若含有有害物质,如塑化剂、荧光剂等,可能迁移到食品中,影响食品安全。

储存运输条件

不恰当的储存温度和湿度、运输过程中的挤压破损等都可能导致食品变质、微生物繁殖,降低食品质量与安全水平。

五、消费者行为与教育

食品安全意识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如不知如何正确选购、储存和处理食品,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信息获取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需具备辨别真假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避免因误导而购买到不安全食品。

综上所述,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涉及环境、生产、添加剂使用、包装运输以及消费者行为等多个方面。确保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源头上加强监管,提升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公众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共同构建食品安全防线。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一)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农药残留、添加剂滥用以及微生物污染。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空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日益严重。这些污染物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农产品和水产品,进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例如,重金属污染就可能导致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长期食用这类食品将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农药残留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农民可能会过度使用农药。这些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特别是对儿童、孕妇和老人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严格控制农药使用,加强农药残留的检测和监管至关重要。

添加剂的滥用同样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改善食品的口感、色泽和保存期限,可能会违规使用添加剂。长期食用含有违规添加剂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最后,微生物污染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食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这些微生物不仅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口感,还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安全问题。因此,加强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管理,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对于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二)

1. 环境污染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农业发达的国家,在工业和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挑战。水、土壤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可能通过生物链进入食品链,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城市规划、产业调整和提升环保技术等多方面的努力,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 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农药残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在减少高毒农药使用方面已制定计划,但农药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和研发落后,以及农民对高毒农药效果的偏好,仍是问题所在。推动低毒和生态农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安全教育,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3. 中小企业的社会影响力

中小企业在我国食品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影响力有限。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引导其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同时,政策制定时需考虑到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 不良饮食行为

消费者的饮食行为对食品安全有直接影响。如生食动物性食品的饮食习惯与我国的寄生虫病高发态势有关。因此,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推广健康饮食文化,是提升食品安全意识的重要措施。

5. 法制与市场机制

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执法,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同时,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也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

6. 社会保障能力

低消费市场中的消费者往往成为伪劣食品的主要受害者。提高这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有助于减少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有效缓解食品安全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

7. 食品安全教育

食品安全教育的薄弱导致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不足。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品操作规程的普及率,对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8. 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常以食品安全为由设置严格的技术标准,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在应对这些问题时,需要在遵守WTO/SPS协议的前提下,运用风险管理,同时维护国家利益,不能简单地将食品安全问题看作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三)

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目前我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存在,以及企业在食品安全保障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安全意识问题不足。那么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呢?

1、重工业及农副业因素

重工业的大力发展,是污染环境的重要来源,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重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空气的污染和排放的不合乎标准的废水、污水,使农作物吸收,生产加工的产品本身就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空气的污染使农作物不能够正常的生长,畸形变质都是存在的隐患。据1998年中国质量公报,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污染水体中生长的生物:水藻、鱼虾、贝、蟹等被污染后,引起人类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祸害子孙。据农业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4省市污染区中,农畜产品污染物残留超标率已达18.5%,总超标产量约650万吨,蛋类和蔬菜产品受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其污染物卫生标准的比例分别为33.1%和22.15%。

另外,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农作物自身的农药残留也是致命的污染源。清理的不彻底,长期的食用,使有害的物质长期在人体内残留积蓄,成为了多种疾病引发的重要因素。社会上新生儿出生畸形,绝大多数都是和怀孕妈妈所食用的食品有关系,这就是污染的食品产生的恶性连锁反应,危机了我们的下一代。

还有肉类食品安全因素。肉类食品的不安全因素很多,主要来自生物性和化学性的污染,其中以生物性污染最为严重。我国畜牧业疾病较多,防疫和检疫都还相当薄弱。厂商为了快速的牟利,很多动物的饲料都存在问题,长期食用问题饲料,导致市场上的肉制品存在很大的问题。市民对肉类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2、微观生物因素

微观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命力合繁殖力是相当强大的。微生物的种类之多,存在范围之广,不是用数字能够计算的。事实上,很多产品的加工生产就是利用细菌来制作的。例如食醋、味精。但是要有严格的控制,否则这种细菌所带来的疾病是致病的危害。据不安全统计,人类的疾病由细菌引发并产生病变的,是最多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生了许多与食品有关的安全问题,如1991年中国上海发生的毛蚶甲肝病毒导致30万人中毒,1994年美国发生的肠炎沙门氏菌污染巴氏消毒液态冰淇凌导致22万人中毒, 1996年日本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导致9450人中毒等。据2012年2月2日,我国卫生部通报,2011年第三季度,我国共报告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73起,中毒3224人,其中死亡61人;按中毒原因分类,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和中毒人数的47.9%和70.7%。所以微生物是食品安全中一个重大的影响因素。

3、食品添加剂因素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可使食品色、香、味更佳,保质期更长。食品添加剂主要有:着色剂、防腐剂、甜味剂、酸味剂、发色剂、漂白剂、保鲜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一定限量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做了明确的规定。但长期(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会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在人体内的残留,破坏新陈代谢等。在实际生活中,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还是违法添加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化学品。例如:为了使面粉更白,在面粉中添加过量氧化苯甲酰(增白剂)。在熟食品、卤制品中添加过量人工合成色素、亚硝酸盐等,使食品色泽鲜艳诱人;为延长食品货架期,添加过量苯甲酸(钠)等防腐剂;更有甚者,将甲醛加入到米粉中,使之更劲道、鲜亮。所以要加强食品添加剂的管理,严厉打击违反规定的厂商。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检验要严格审批流程,按相关规定实施。

4、转基因因素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转基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它的不成熟和不确定性,必然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从197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恩教授开发成功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被逐渐应用于农产品的生产,但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目前却没有一个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

直到目前为止,转基因食品在推出市场前都没有经过长远的安全评估,人类长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而科学界对这些食品是否安全也没有共识。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国际权威机构都表示,人工移植外来基因可能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即是说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足够的科学手段去评估转基因生物及食品的风险。国际消费者联会(成员包括全球 115个国家的250个消费者组织)表示“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5、食品检验程序因素

食品检验的过程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检验的准确性,往往由于某些原因,存在偏差。例如样品的抽取、环境的影响、检测人员的人为偏差、检测仪器的疏漏等等原因,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这也是正常的现象。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食品检测体系、质量认证体系不完善,虽然现在存在《食品卫生法》《质量安全法》等法规,但这些法规实施还存在诸多不适,监管力度分散、整体力度小、职能交叉、资源浪费大,这些事食品安全检验体系完善的重要问题。

6、文化、教育和道德因素

首先,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过于松散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力度难免出现不正当竞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负面现象,社会转型期的机制漏洞仍需继续加大力度完善。其次,市场经营者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丧失文化道德。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风气的冲击下,部分市场经营者的经营理念逐渐发生异化,从商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也置之脑后,一切都向经济利益看齐,社会效益和公众观念弃之不理。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 (四)

一、微生物污染。微生物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微生物污染包括细菌性污染、病毒和真菌污染。“我国1990—1999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情况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居各类食物中毒病原的首位,占食物中毒规模的40%”。而在食品的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中,都易造成微生物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最近几年,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规章。中国也不例外,然而,2001年2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就拿笔者所在的三门县来说,时至今日这两类农药依旧有售,改变的只不过是名称而已。

三、环境污染。“据估计,人类肿瘤的85%~90%为环境因素所致”。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人类从食品中摄取了种类繁多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

目前,主要是由于工业三废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致使我国850条江流、130多个湖泊和近海区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动、植物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这些有毒物质就会在其体内不断蓄积,使之成为被污染的食品。

四、食品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和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已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比重还较低。“据国家质检总局‘两查’调查的60085个生产企业中,1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占94.9%,10人以下的家庭作坊式的企业或生产厂点占79.4%”。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

五、法律保障体系不适应。法律保障体系主要指标准、检测和认证体系。许多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没有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提高。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机构数量众多,分属不同部门,明显缺乏统一和发展规划。同时,食品认证体系多头管理,它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六、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我国虽然有关于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但这些法律对食品质量都仅作了一些概要性规定,没能充分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而且其相互间协调和配套性也不够,可操作性并不强。

七、科技成果不足。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给我国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拿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来说,目前我们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八、新产品和新技术潜在的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食品的新种类大量增加。很多新型食品在没有经过危险性评估的前提下,就已经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其中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尤其值得关注,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九、食品安全教育滞后。由于多年来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欠缺,一方面导致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无疑影响了食品安全的进展。

明白影响食品安全的多元因素分析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槐律网的其他栏目。